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策划» 电子口岸发展研究征文» 正文

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和运营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11-06-03  文章来源:mobile38365-365数据中心合肥分中心 刘良福
(特别声明:本文非经mobile38365-365网站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电子口岸建设是国务院为推动口岸大通关建设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促进我国贸易便利化,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06】36号)后,全国各地适时而动,纷纷根据自身实际,开始各有特色的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本文拟对地方电子口岸,特别是安徽电子口岸建设和发展做一个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对地方电子口岸建设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各地方电子口岸建设运营模式

  全国口岸地理因素各异、经济环境不同,其进出口总量、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企业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地电子口岸建设运营模式也各具特色。笔者大致将之分为两种模式:
  1、沿海模式。此模式以沪甬广为代表。沪(上海)甬(宁波)广(广州)同属经济发达地区,电子口岸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在电子口岸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起到牵头和协调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成立独立的第三方单位负责具体运作。如上海电子口岸是由上海市政府委托市信息委牵头,有效整合海关、港口、航交所等三大EDI平台资源,各口岸单位共同组建亿通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电子口岸的建设和运营。广州电子口岸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由广州市政府委托市交委牵头,广州市政府、广州海关、黄埔海关、广州港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广州电子口岸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本地电子口岸日常运营。宁波也由市口岸办牵头成立了“宁波电子口岸物流信息有限公司”。这一模式适用于口岸业务量大的沿海口岸所建的实体平台。
  2、内陆模式。此模式以安徽为代表。安徽属中部内陆省份,区域开放度相对较低,外向型经济发育不充分,口岸业务量不大。在地方电子口岸建设过程中,合肥海关作为主导力量,在安徽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和商务厅、经信委、财政厅等职能单位紧密配合、合作共建。2008年,合肥海关成立了经济实体——安徽电子口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安徽电子口岸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并根据省政府“建设初期给予财政保障,建成后逐步推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指导思想,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在平台开通5年内,将项目推广、运维费用纳入省级年度财政预算,分期核拨,5年后逐步走向市场。从目前运营的状态来看,该模式对巩固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电子口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安徽电子口岸建设运营情况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虚拟、后实体”的建设思路,自2005年2月建设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安徽电子口岸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2005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海关总署成功签署了《关于建设安徽电子口岸的合作备忘录》;2006年5月,《安徽电子口岸建设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通过省政府信息化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2007年11月,安徽电子口岸虚拟平台建成;2008年3月,安徽电子口岸一期工程建设圆满完成; 2009年8月,安徽电子口岸二期工程建设圆满完成;2010年1月,安徽电子口岸平台正式开通。经过五年的奋力拼搏,安徽电子口岸成功构建了数据交换和业务应用两大平台共20个应用项目,其中口岸“大通关”应用项目12个;搭建了北京至合肥、合肥至马鞍山、芜湖等19个口岸地区的电子口岸专网,实现了平台建设规划目标。同时,安徽电子口岸积极参与“长三角”大通关互联互通工作,已完成与宁波、上海等地方电子口岸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计划至2010年底完成安徽与“长三角”其他电子口岸的互联互通工作。
  平台建成后,安徽电子口岸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项目推广应用上来,按照“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企业培训、热线回访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各业务职能部门、业务现场、进出口企业的沟通交流。2010年7月安徽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安徽电子口岸项目推广工作会议,会上审议通过了《安徽电子口岸项目推广实施方案》和《安徽电子口岸项目推广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各口岸单位项目推广职责、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限。目前,项目推广工作正按照项目推广进度表有序开展。同时,通过合肥海关的积极沟通,省财政再次承诺,平台建成后的5年内在运维费用方面给与财政保障,5年后安徽电子口岸逐步走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从“政府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

  三、安徽电子口岸建设运营模式的特色

  作为“数字安徽”建设重点项目,安徽电子口岸建设在共建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摸索出了一条“领导组织得力、部门参与积极、资金到位及时、项目建设合理”的又好又快发展道路,对促进安徽大通关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企业广泛认可。
  1、体制机制健全完善
  在管理体制上,安徽省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及合肥海关、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检验检疫局负责人为副组长,海关、公安、财政、交通、国税、地税、外汇、工商、质监、民航、电信、港储等20个职能部门和企业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合肥海关,并由合肥海关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合肥海关、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检验检疫局分管负责人任副主任。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审议电子口岸建设规划和方案,安排部署电子口岸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电子口岸领导小组会议所做的工作部署,做好日常建设工作。
  在工作机制上,首先是以电子口岸领导小组会议决议的形式明确了各口岸单位的工作职责;其次是由省政府副秘书长牵头,实行“例会制度”。在电子口岸建设之初、一期电子政务建设、二期电子商务建设、平台开通等关键节点组织召开了4次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安徽电子口岸建设的基本内容、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协调和落实电子口岸建设相关问题。作为电子口岸建设的承办单位,合肥海关充分发挥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一方面向总署和省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建设情况、发展思路,积极争取科技司、数据中心、省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为安徽电子口岸建设落实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多次与相关口岸单位开展座谈会、研讨会,沟通协商建设内容,统一思想,协调利益,努力求得理解和形成共识,充分体现了“政府牵头、海关承办、各单位配合共建”的原则,有力推进了电子口岸建设工作。
  2、资金使用合理规范
  合肥海关切实履行建设牵头职责,积极推动、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组织专家赴大连、沈阳、宁波等地进行考察调研,并深入各口岸管理单位、银行、进出口企业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充分征求用户意见,全面掌握各部门和不同类型企业对电子口岸的建设需求,编写了符合安徽实际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安徽电子口岸建设总体规划》和《安徽电子口岸建设项目建议书》,在此基础上合理估算建设资金,编制了《安徽电子口岸建设预算报告》。在安徽省政府的支持和省财政厅的大力配合下,2007年1月,安徽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电子口岸建设预算报告》,将安徽电子口岸建设资金纳入省级年度财政预算,逐年核拨,为安徽电子口岸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严把质量关、合同关的前提下, 2007年8月,安徽电子口岸一期软件开发及硬件采购招标,节约资金22万元,占采购资金总额的9.2%;2008年12月,二期建设软、硬件项目结合实际需求和专家意见,采取有限招标和公开招标并行实施的招标方式,节约资金15%。由于招投标工作方案严谨、程序规范、厉行节约、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建设资金的综合效益和保障功能。
  2009年8月安徽电子口岸顺利通过由省财政厅组织的项目评估和资金审计工作,省财政厅在安徽电子口岸项目决算评审结论中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安徽电子口岸项目成效显著、项目资金使用合理合规,财务核算规范有序。
  3、项目开发科学实用
  为了达到“高效监管、便捷通关”的目标,安徽电子口岸根据安徽口岸实际,结合内地海关作业需求,共开发运行了20个应用项目,其中“大通关”项目3类12个,分别为:安徽口岸/长三角口岸通关查询系统、安徽口岸贸易统计数据展示系统、安徽电子口岸入网企业审批系统、安徽进出口企业信息交换系统、安徽口岸海运通关辅助管理系统、安徽口岸空运通关辅助管理系统、安徽出口加工区辅助管理系统、安徽保税仓物流辅助监管系统、收付汇辅助监管系统、入境货物检验检疫系统、货运代理信息作业系统、安徽口岸物流监控系统。
  1)管理类项目:以安徽电子口岸入网企业审批系统为例。进出口企业电子口岸入网手续审批涉及部门多、需要材料多,企业一般要跑7个不同的部门,经过近10道环节,加上各审批单位办公地点分散,企业疲于奔波。据统计,一家电子口岸用户办理入网手续最快要5天时间,最慢的长达2周,效率低、成本高,企业反映强烈。在电子口岸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安徽电子口岸对原审批系统进行了改造,将全部手续简化为只需企业跑海关1家单位,由海关负责全部审批材料的收取、审核、录入和制发卡工作,其他部门通过网络对企业电子底帐数据同步审批。这一系统的应用,不仅免去了企业的奔波之苦,而且极大的缩短了办事时间,从递交材料到领取电子口岸卡只需2-3个工作日,充分体现了公开、便民、高效的原则,被省政府领导誉为“政府效能建设中的亮点”,省政府办公厅党委也出专刊对此项工作给予肯定。进出口企业信息交换系统则实现企业基础数据的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通过授权,口岸单位间及企业间可以相互查证,从而为企业提供权威的第三方资质认证。
  2)查询类项目:如长三角口岸通关信息查询系统。安徽电子口岸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部署,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与“长三角”地区电子口岸携手合作、联动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电子口岸平台为主要依托,以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为主要目的,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主要方式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协作。2009年5-8月先后完成与上海、浙江地方电子口岸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计划至2010年底完成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工作。目前,安徽省企业可以登陆安徽电子口岸网站实时查询其在上海通关的“电子申报、电子审单审结、人工审单审结、接单、放行、结关”等六种状态信息,在宁波通关的“舱单信息、船期信息、班轮作业计划、船舶动态信息、抵离港信息查询、集装箱动态查询、集装箱进场信息查询、通关状态信息”等八种状态信息,实时掌控长三角异地口岸通关状态和物流过程。该项目填补了企业无法实时掌控物流环节和通关环节的空白,也为安徽口岸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搭建了一条“信息高速路”。 安徽口岸贸易统计数据展示系统则以图形化、列表化的形式展示安徽口岸进出口贸易各项指标数据,帮助进出口相关企业更好的组织生产经营,同时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3)作业类项目:以海运通关辅助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通过整合海关与船公司、码头等各部门的作业信息,并实现数据在这些部门之间的自动传输、交换、共享,使得口岸各部门的运作通过平台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既整合了资源、强化了监管,又提高了效率和港口综合服务水平。据统计平台建成后,进出口企业每单票货物通关时间可缩短4~6小时;以芜湖港为例,2009年芜湖港进出口货物约5万个标箱,每个集装箱在口岸少停留1天就能节约各项杂费(滞港费、港务费、运输费等)约300元,一年至少能为企业节省通关物流成本1500万元。又如口岸物流辅助监控系统,各口岸监管单位能通过视频实时监控出口加工区、业务现场、堆场和码头,实现严密监管、高效管理。